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劉丹 徐倩
為破解交通樞紐旅客糾紛治理難題、提升便民服務質效,烏魯木齊鐵路公安處烏魯木齊站派出所聯(lián)動新疆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頭屯河區(qū))司法局高鐵司法所、烏魯木齊鐵路運輸法院、烏魯木齊鐵路運輸檢察院等單位,打造“絲路鐵警法治護航”工作站,并以“‘E’路順‘楓’”人民調解室為載體,從普法宣傳、矛盾化解、法律服務三大維度精準發(fā)力。運行半年來,化解矛盾糾紛1200余起,覆蓋旅客超50萬人次,用“順楓”服務理念筑牢平安防線,讓每一位旅客的絲路旅途都充滿法治溫度。
普法宣傳“前置化”
工作站堅持“預防為先”,將普法宣傳作為減少糾紛的基礎工作,通過場景化、精準化、常態(tài)化宣傳,讓法治意識伴隨旅客出行全程。在候車廳、安檢口、出站通道等人流密集區(qū)設立“法治宣傳角”,陳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宣傳手冊,滾動播放“占座風險提示”“行李保管須知”等普法短片,方便旅客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法律知識。
緊扣車站常見糾紛,工作站聚焦旅客高頻痛點,如節(jié)假日占座、旅游旺季證件遺失等問題,針對性解讀法律責任與維權流程。結合宣傳節(jié)點及旅游熱點,開展憲法、國家安全法、旅游維權等專題普法宣傳活動27場次,累計發(fā)放2.5萬份普法材料,覆蓋旅客超50萬人次。
化解糾紛“高效化”
“這里的調解團隊讓我的旅途充滿溫度。”近日,烏魯木齊站派出所“‘E’路順‘楓’”人民調解室收到一封從香港寄來的感謝信。
原來,香港游客王先生因遺失背包且語言不通的問題,與車站工作人員溝通不暢,調解員通過“手寫溝通”協(xié)助尋回物品,并依法理、情理化解隔閡,最終王先生主動致歉并寄來感謝信。
針對烏魯木齊站日均客流量大、96%的糾紛由“小矛盾”升級而來的特點,工作站構建“快速響應、專業(yè)調解、事后回訪”的閉環(huán)式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讓“小事不出站、矛盾就地解”成為常態(tài)。
工作站設立“流動調解崗”,民警攜帶“調解記錄包”在車站重點區(qū)域巡查,一旦發(fā)現(xiàn)口角爭執(zhí)、肢體沖突等矛盾,第一時間介入疏導,避免沖突升級。
今年9月初,兩名旅客因行李存放空間發(fā)生爭執(zhí),巡查民警3分鐘內趕到現(xiàn)場,通過“情緒安撫+規(guī)則講解”,5分鐘化解矛盾,未讓小糾紛演變成大沖突。
同時,工作站依托“‘E’路順‘楓’”人民調解室,組建“民警+司法所調解員+律師”聯(lián)合調解團隊,通過先“傾聽訴求”了解矛盾根源,再“情緒降溫”緩解對立情緒,接著“法理共釋”講清法律規(guī)定與情理邊界,隨后“方案定制”給出雙方認可的解決辦法,最后“事后回訪”確認調解效果的“五步調解法”化解矛盾糾紛。
自工作站成立以來,先后化解矛盾糾紛1200余起,涵蓋座位爭搶、服務投訴、財產損失糾紛等各類問題,調解成功率達98%,其中80%的糾紛在 1小時內當場化解,未發(fā)生一起因調解不當引發(fā)的二次糾紛。
法律服務“便民化”
為滿足旅客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工作站構建“全鏈條、零距離”法律服務咨詢體系,讓旅客在車站就能享受到專業(yè)、免費的法律服務支持。同時,在“‘E’路順‘楓’”人民調解室內設法律服務咨詢窗口,由高鐵司法所工作人員與律師事務所派駐律師輪流坐班,為旅客提供免費咨詢服務。
工作站聯(lián)合烏魯木齊鐵路運輸法院、鐵路運輸檢察院等單位建立“遠程司法指導機制”,對復雜糾紛(如旅客與旅行社的大額賠償糾紛、行李損毀的責任認定糾紛),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邀請法官、檢察官提供專業(yè)指導,確保調解結果合法合規(guī)。
今年7月,一名旅客因行李箱在運輸中嚴重損毀,與快遞公司就賠償金額產生爭議,工作站通過“遠程司法指導”,明確“快遞公司的賠償責任與標準”,最終幫助旅客獲得足額賠償,贏得旅客高度認可。
“‘E’路順‘楓’”人民調解室通過優(yōu)化普法宣傳場景、完善矛盾化解機制、延伸法律服務鏈條,把法治服務送到旅客身邊,讓平安保障覆蓋旅途全程,切實將工作站打造成絲路交通樞紐上守護旅客出行的“平安屏障”。
編輯:李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