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記者 楊文軍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qū)人民法院立案大廳的玻璃窗前,總是坐著一位說話輕聲細語的法官,他就是李洪磊。
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表揚人民法院立案信訪訴服工作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李洪磊的名字位列榜中。十年多的法官生涯里,他把青春時光,化作了群眾心中實實在在的司法溫情。
三尺窗口的“鐵腳板”
每天早上7點50分左右,李洪磊的身影就會準時出現(xiàn)在立案大廳。整理好制服、調試好電腦,他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翻開他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天的工作軌跡。有一頁記載:上午接待12位當事人、審核23份立案材料,下午處理5起信訪案件,還要抽空回訪3位當事人……這樣的工作節(jié)奏,他保持了十年。
去年夏天,一位七旬老人因贍養(yǎng)糾紛來立案。老人聽力不好,說話又帶著濃重的方言,李洪磊就搬著椅子坐到老人身邊,湊到耳邊一句句詢問。為了幫老人理清訴求,他手寫了3頁紙的筆錄,又協(xié)調法律援助中心為老人指派律師。案子辦結那天,老人顫巍巍地從兜里掏出幾個煮雞蛋,非要塞給李洪磊:“孩子,你比我親兒子還上心!”
類似的故事,在李洪磊的工作中常常上演。為了讓當事人少跑腿,他印制了“立案材料清單便民卡”;發(fā)現(xiàn)老年人和殘疾人立案不便,他主動聯(lián)系社區(qū)協(xié)助開展“上門立案”;遇到法律知識薄弱的群眾,他就用“嘮家?!钡姆绞浇忉尫蓷l文。人們常說:“李法官的窗口,永遠有溫度?!?/p>
信訪室里的“知心人”
信訪接待室的墻上,掛著一幅“耐心傾聽、用心解決”的書法作品,這是李洪磊特意讓人寫的。在他看來,信訪工作不僅是處理問題,更是化解心結。
有位因土地糾紛上訪8年的群眾,每次來都情緒激動。李洪磊沒有急于解釋政策,而是泡上一杯濃茶,聽他講這些年的委屈。從地里的收成聊到家里的瑣事,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慢慢地,他的態(tài)度緩和了,開始愿意配合法院調解。最終,這起長達8年的糾紛成功化解。這名群眾握著李洪磊的手說:“我不是非要爭個輸贏,就是想找個人說說心里話,謝謝你愿意聽。”
為了更好地處理信訪案件,李洪磊總結出“一聽二記三回訪”工作法:先耐心傾聽當事人訴求,詳細記錄問題關鍵點,案件辦結后及時回訪。這些年,他累計接待信訪群眾5000余人次,推動化解信訪積案30余件。
十年堅守的“硬脊梁”
這些年,李洪磊陸續(xù)獲得黑龍江省法院系統(tǒng)“辦案標兵”、佳木斯市“優(yōu)秀政法干警”等稱號。但在他心里,最珍貴的“榮譽”,是當事人對他工作的好評和認可。
2018年,李洪磊因連續(xù)加班暈倒在工作崗位上。住院期間,不少當事人自發(fā)到醫(yī)院看望他。
一位在他幫助下追回欠款的農(nóng)民工,特意從鄉(xiāng)下帶來自家種的蔬菜:“李法官,你可得快點好起來,我們還等著你給主持公道呢!”
這件事讓李洪磊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只要群眾需要,我就會一直在這個崗位上?!?/p>
十年間,經(jīng)李洪磊手立案的案件超過兩萬件,無一差錯。
他常說:“立案是司法為民的第一扇窗,我要讓群眾從這扇窗里,看到公平正義的光?!比缃?,這位在立案窗口堅守了十年的法官,依然每天早早來到崗位,用樸實的言行和職業(yè)的情懷,書寫著新時代人民法官的責任與擔當。
編輯: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