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蕾
國慶節(jié)那天,我在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江水河村見到一位讓我一生難忘的老人,他叫周永順,是個退役老兵。他在村支書崗位上奮斗26年,是任期最長的一位老支書。
年近80歲的周永順在村子里威望很高。他剛置換了膝蓋骨,行動不便,靠著拐杖走路。走路雖緩慢,卻透著堅定和頑強,臉上洋溢著樂觀開朗的笑容。老人告訴我,1962年,他在內(nèi)蒙古當炮兵。他是村里第一個走出大山去看世界的人,復員回來后,心里就有一股子勁兒,他要帶著全村人奔向好日子!
1
周永順退伍回到故鄉(xiāng)時,村里還很貧窮落后。江水河村因在海拔較高的山上,一年無霜期70多天,莊稼長不了,村民大多以放牛放羊為生。那個年代,村子里鬧饑荒,家家戶戶都揭不開鍋,村里每家都是“借糧戶”。
當上村支書后,周永順帶領(lǐng)全村人開展自救。他們認真研究村子里的地勢、氣候特點,栽種高寒地區(qū)易成活的土豆、莜麥、圓白菜,成功解決了全村人的口糧問題。
村子要想發(fā)展,就要打通連接外面世界的路。20世紀70年代的一天,周永順在自家門口正思索著“怎么開山辟路”的事,遠遠看著走過來一位疲憊不堪的外鄉(xiāng)男人,正在村口茫然環(huán)顧。
周永順忙走上前問他從哪里來?男人說從靈山腳下椴木溝走上來的,累得不行。周永順想起老人們傳給兒孫的話:“過路人一定不能在咱家門口餓死、凍死?!庇谑?,趕緊招呼這位外來人坐下,給他端來熱水、咸菜、小米飯……交談中,周永順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位衣著樸實、疲憊不堪的“外來人”,竟然是門頭溝區(qū)區(qū)委書記!而他,是專程來找“村支書周永順”的。他一個人徒步上山來,就是想實地了解一下這里的情況。
“你有什么要求?”在聽完周永順的匯報后,區(qū)委書記問他。
“我們在大山里快憋瘋了!”周永順的語氣熱切并幾近哀求:“幫我們開條路吧……”
幾天后,區(qū)里成立由沿途5個公社組成的“靈山公路指揮部”,區(qū)委書記親自將爆破隊送上山,準備炸山修路。但修路過程中,周永順和區(qū)里規(guī)劃部門意見產(chǎn)生分歧,在對“順溝修”還是“跨坡修”兩個方案上,爭吵激烈?!绊槣闲蕖笔″X,但大水一來路就毀了;“跨坡修”難度大,但是一旦修好,蔭澤后代。最后在他的據(jù)理力爭下,上級將方案確定為“跨坡修”。周永順親自帶著炸藥,進山去炸掉了當時最難爆破的一個山體地點。
“我是炮兵,在部隊學過爆破,急難險重的時候就應沖鋒在前?!敝苡理樥f。
2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周永順在要開發(fā)的山里,發(fā)現(xiàn)一些遺體散落在山間。從包裹白骨的服裝上依稀辨認,是當年抗日戰(zhàn)士的尸骨……
在確定是抗日戰(zhàn)士的尸骨后,他心中傷感痛惜,久久不能平靜?!拔乙苍且粋€兵,我知道保家衛(wèi)國要付出什么,沒有他們當年的犧牲,哪有咱們今天的生活……”周永順默默向眼前的抗日英雄行了一個軍禮,隨后告訴大家,如果找不到他們的親人,我們?yōu)檫@15名抗日英雄收骨建碑!
為英雄收骨建碑的路并不平坦,因為年代久遠,只確認了一位烈士身份。余下14位都是無名烈士。
墓碑建好后,每個清明節(jié),周永順都會站在烈士墓碑前,告訴村子里的后輩,他們是誰,我們?yōu)槭裁匆獊砜此麄儭?/p>
安息于此的無名烈士們,也在他們?yōu)橹I出生命的地方,看著這里一天天日新月異的變化,看著他們用鮮血捍衛(wèi)的土地慢慢變得富裕、幸福、生機盎然……
3
江水河村自從百多年前自然成村以來,世世代代都靠喝山澗水生活。
20世紀9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進山里,靈山因風景獨特優(yōu)美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為開發(fā)村莊經(jīng)濟,周永順決定帶大家一起“靠山吃山”,靠靈山獨特的旅游資源致富。
開發(fā)靈山旅游資源后,用水成了制約發(fā)展的首要因素。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村莊發(fā)展之源。祖輩遺留下來的飲水方式已不能應對源源不斷的客流,為了飲水的安全與充足,1993年,周永順決定為村里打井,以保障村子長久發(fā)展。
當時,打一口井很貴。請專家來勘探測算,靈山自然條件差打井難度高,打一口井最少需要33萬元,村子里七湊八湊也只能湊上3萬元。
“我們村出3萬元,給工程隊包吃包?。 敝苡理樢廊粩[出“小胳膊一定要擰過大腿”的決心,堅定不移地要打井:“而且咱要打就打兩口井,一口備用。”周永順在村民懷疑的眼神里放出豪言壯語。
之后,周永順開啟了向上級單位不折不撓的“化緣”路——在他殫精竭慮、決不放棄的奔走下,終于陸續(xù)爭取到上級單位對村莊支持的專項撥款,并將專門調(diào)研考察好的一家技術(shù)過硬的打井工程隊請進村子,保質(zhì)保量地將設想變成了現(xiàn)實。
“一定要打兩口井,一定要有一口備用,這是我當兵學到的。做事要看得遠,要有憂患意識?!敝苡理樥f。
“我這輩子啊,最自豪的是當過兵;最驕傲的是對得起生我養(yǎng)我的村子,我認準的事,能干的都干了!”
有人說,人生第一份工作會影響一生。老支書周永順懷揣著一名軍人的精神財富,像眾多退役軍人一樣默默無聞地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奮力讓貧瘠的故土開出了希望的花朵。盡管他名不見經(jīng)傳,但在我心中,他為村里和先烈們做的三件事就是三枚閃亮的勛章,穿透歲月,佩戴在這位退役老兵胸前。
編輯:廉穎婷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