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嶺南的荔枝穿越五千里河山抵達長安時,滿朝文武無不驚嘆,一個只懂明算之術和花草技藝、卻不諳官場世故的呆板小吏,竟然奇跡般完成了“神仙也運不來”的皇差。
近日熱映的電視劇《長安的荔枝》,讓觀眾享受到荔枝背后的文化盛宴同時,也會陡生“技不壓身”之感。不過少有人留意的是,荔枝使李善德在劇中兩次嫻熟引用唐律中的法條,幫助他不斷扭轉命運的齒輪,以致逐漸拉近那個原本遙不可及的目標??梢哉f,如果不是李善德精通并善用大唐律法,最終也就無法完成這趟性命攸關的差事。
與職業(yè)放貸人十七娘的交鋒,是李善德法律智識的首次閃現。當十七娘試圖以高額“復利”趁火打劫時,李善德并沒有拿情感乞憐或者用道德控訴,而是冷靜地道出唐律關于利息的規(guī)定“凡有借貸,只取本金為計,不可以利回本”,切中了問題的要害。通過這次法律較量,李善德不僅成功贖回老宅,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心理上的“踏實感”,這也成為他后續(xù)冒險的精神基石。觀眾或許能從這一幕聯想到,自己面對各種“霸王條款”時的無力感,李善德的做法提供了解題的一種可能性:在法律框架內尋找突破口,往往比直接情緒對抗更為有效。
李善德與峒人姑娘的相遇,則展現了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節(jié)器的一面?!爸T斗毆人者,鞭笞四十,毀人財物,視財物多寡而定,以倍償之?!碑斃钌频碌诙伟岢鎏坡蓷l文,喝退欺負果農阿僮的一群惡霸時,不僅解決了一場即時沖突,更無意間打通了荔枝運輸極為關鍵的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經由阿僮姑娘指引的荔枝基地和保鮮秘訣,支撐起了整個運送計劃的核心。李善德運用法律助人紓難解困,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魅力展示,它消弭了“峒人”與“城人”之間的固有隔閡,進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信任關系和資源支持。
法律界有句名言:“西有羅馬法,東有唐律。”李善德脫口引述的唐律,是我國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借由《長安的荔枝》呈現的這些法律細節(jié),解構了我們對千年前社會秩序的單一想象,即使在皇權至上的大唐,法律依然構筑了社會運行的基礎框架,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那些看似瑣碎的法律條文,實則是維系龐大帝國運轉的無聲齒輪。李善德雖然不通世故,卻通曉律文,并將其化用為解決具體問題的利器。如此來說,他才是真正學以致用。
回歸當代視角,在規(guī)則邊界日益明晰的現代社會里,法治素養(yǎng)早已不再是法律人士的專屬,而是每個公民都應當仰賴的生存要素。李善德的經歷提示我們,對基本法律規(guī)則的掌握,不僅能夠提供一種“預判風險”的能力,在人生的關鍵節(jié)點,還具有“落子定局”的決勝力。就像荔枝運輸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合乎規(guī)范”一樣,現代人的每一次重要決策同樣需要融入法理考量。
李善德排除萬難將“三日而味變”的荔枝送抵長安的歷程,不僅是一個關于毅力與智慧的故事,更是一種關于如何在紛繁蕪雜的社會秩序中砥礪前行的隱喻。李善德的成功,本質上是堅守規(guī)則者的成功——在皇權、人情與法理交織的大唐社會,他身不由己卻始終遵從內心的道德律令和處事原則,最終穿越重重法外暗流,尋找到了那條幽微通路。在此過程,法律不是機械僵化的教條,而是以小勝大的支點;不是限制自由的枷鎖,而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偉力。這些,是本劇留給觀眾的另一種珍貴“精神饋贈”。
(2025年6月26日《法制文萃報》記者 彭飛)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