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熱”起來了。
10月19日一大早,薄連月剛下地,就見開來一輛大客車,“來了幾十人?!弊詮?月23日天津市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主會場慶典活動走進寧河區(qū)寧和稻香生態(tài)園后,這里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批游客。
薄連月今年70歲,管著生態(tài)園18個蔬果大棚和百畝稻蟹立體種養(yǎng)田,“去年畝產螃蟹30斤左右,今年少說產30斤,最高達50斤,一畝地比單種水稻多賣1000多元?!?/span>
去年“十一”期間,生態(tài)園開始“試水”農文旅融合,以農塑旅、借“稻”生金,讓1300多畝蟹田稻長出螃蟹,長出稻田畫,長出“致富果”?!斑@條道走不走得通,心里沒譜,沒想到一下子來了幾萬人?!鄙鷳B(tài)園總經理李長生一看這事“有門兒”,“追加投資!”
如今,站上8層觀景臺,“慶豐收 促和美”立體稻田畫一覽無余,禾上搖曳著生態(tài)夢:麋鹿、東方白鸛等七里海元素圖案栩栩如生;禾下藏著“舌尖上的豐收”:螃蟹組隊悠閑爬行。稻田一側,樹林空隙,特色農產品展賣區(qū)人來人往……
薄連月是薄臺子村人,他從沒見過村子周邊這么火熱過。七里海大道、濱薊線與薊運河織了一個搖籃,搖籃里的生態(tài)園滋養(yǎng)著周邊的薄臺子、蘭臺子、郝臺子等8座村莊?!斑@里流傳著一個傳說。”薄連月說,8座村莊過去同屬于原南澗沽鄉(xiāng)(現(xiàn)屬于七里海鎮(zhèn)),“南澗沽怎么來的?聽老輩兒人講,一名劍客背劍行走,劍上面有個箍,從大北澗沽鎮(zhèn)到我們這邊,過一條河,坐船時還有箍,下了船之后就沒那箍了,那箍丟了,所以叫難見箍(諧音南澗沽)。”在薄連月看來,近年來,新鄉(xiāng)村建設大踏步向前,大家似乎找到了那個有著某種象征意義的劍箍,致富的精氣神更足。
薄連月家3畝多地流轉給了生態(tài)園,他每年拿流轉費,自己還在園里務工,每月有4500元固定收入,“70歲很難找到務工機會,家門口有崗位,日子別提多踏實了。”他68歲的“同事”杜克起是蘭臺子村人。每月拿工資,老杜很高興,不久前重新裝修了自家老房,把木頭窗換成了鋁合金的。蘭作志也是蘭臺子村人,他在生態(tài)園“全職”上班,老伴兒則是“兼職”,老兩口掙到錢,幫助兒孫在城區(qū)買了房……
“由于地面坑洼不平、基礎設施差等原因,過去這片地兒沒法種水稻,種點兒玉米、高粱,收成也不太好。我們以較高的流轉費流轉了6個村莊的土地后,實施科學管理、立體種養(yǎng)等一系列舉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崩铋L生介紹。
“生態(tài)園在‘端好飯碗’的基礎上,讓周邊村民多了土地流轉費收入、家門口掙錢機會、向游客銷售農特產品收入、早晚休閑遛彎兒的地方等?!逼呃锖f?zhèn)黨委委員馬曉建說,這一項目對周邊村莊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這種影響不只是有形的物質財富,游客日益增多,還潛移默化深化了村民建設和展示美麗鄉(xiāng)村的信心。
自運營以來,生態(tài)園接待游客量持續(xù)上漲。李長生說,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態(tài)園分時段向8座村莊的村民免費開放,讓大家共享農文旅融合成果。
寧和稻香生態(tài)園是一個縮影。距生態(tài)園10公里,寧河區(qū)市民中心對面是寧河渠梁廣場。華燈初上,一組組大型彩燈點亮,“玉米”綻笑顏,“螃蟹”揮臂迎賓,“農”元素與“文旅”牽手,廣場漸漸熱鬧起來。距寧和稻香生態(tài)園19公里是于方舟烈士故居。2022年5月,寧河區(qū)俵口鎮(zhèn)以于方舟故居為核心,打造約3.8公里長的“重走方舟路”紅色研學路線,至今已累計待客3萬余人次,吸納本地就業(yè)人員100余人,拉動周邊用工超過8000人次……
放眼寧河區(qū),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迎來“豐收季”,自豐收節(jié)主會場活動舉辦以來,寧河區(qū)累計接待游客152.7萬人次、同比增長103.4%,綜合營業(yè)收入約4.2億元、同比增長122.8%。
(2023年10月23日《天津日報》記者 劉雅麗)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