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1. 官方兩次通報案情 “小道消息”傳播煽動網民情緒
5月10日14時27分,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qū)新聞中心官方微博“@信州發(fā)布”發(fā)布警情通報,稱當日9時16分許,上饒市第五小學內發(fā)生持刀傷人案件,嫌疑人王某建系該校學生家長,因其小孩與受害學生劉某宸發(fā)生糾紛,持刀將劉某宸刺傷,劉經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目前王某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隨后,澎湃新聞網、環(huán)球網等媒體及“@頭條新聞”“@紅星新聞”“@華商報”等官微紛紛發(fā)布相關消息,輿情熱度逐步走高,網易新聞相關報道評論量很快超過10萬條。
當天15時許,“@奶油甜熙”等網民發(fā)布多張顯示為“五小2016級1班”的家長微信群聊天截圖。截圖顯示,遇害男孩長期欺負女孩何某某,其父親、嫌疑人王某建曾發(fā)消息威脅“天天在校門口等你”?!侗本┣嗄陥蟆菲煜滦侣効蛻舳恕氨本╊^條”向劉某宸母親同事求證,網傳截圖確系劉某宸所在班級家長群聊天記錄。此后,有關該案中存在校園霸凌的說法開始蔓延,部分營銷號煽動網民稱“熊孩子殺得好”,甚至要求對兇手從輕處罰。
5月11日,“@信州發(fā)布”再度發(fā)布通報,稱王某建對殺害劉某宸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發(fā)學校校長已被停職檢查。
2. 媒體集中報道、受害人家屬密集發(fā)聲 網民態(tài)度發(fā)生偏轉
5月10日之后,《北京青年報》、紅星新聞等媒體密集發(fā)表報道,稱劉某宸與何某某發(fā)生糾紛后,班主任已著手解決,事發(fā)當天早晨邀請雙方父母來學校面談,不過劉某宸家長并未到校。教育部門也通過媒體發(fā)聲,上饒市教育局局長侯小仙表示“善后處理正在進行”;信州區(qū)教體局稱,信州區(qū)政法委、公安部門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江西省教育廳也已介入此事。
另據新京報網報道,劉某宸父親通過媒體回應孩子糾紛及雙方溝通問題,表示網上關于兒子霸凌的說法是誣蔑,并要求嚴懲兇手。報道還稱,記者多次致電上饒、信州兩級相關部門,均未獲回復。隨后,“上饒遇害男孩父親”出現在新浪微博熱搜榜和百度新聞搜索熱點。5月12日為“母親節(jié)”,劉某宸母親發(fā)布的悼文“救了很多人,卻沒來得及救你”被廣泛傳播,部分輿論轉向同情遇害男孩,譴責自媒體和網民造謠。
3. 自媒體亂象引發(fā)網警“怒懟”輿論追問真相
案發(fā)后,“@奶油甜熙”等網民發(fā)布“遇害男孩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欺凌并涉嫌性騷擾何某某”等案件細節(jié),經過微博大V傳播引起廣泛關注。對此,綿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wèi)支隊官方微博“@綿陽網警巡查執(zhí)法”評論稱,有些人“只憑個人猜想臆斷,已涉嫌制造傳播謠言”。多家媒體以《網紅造謠小學生刺死案細節(jié)吃人血饅頭 網警怒懟》等為題報道了該事件。健康博主“@蕨代霜蛟”表示不滿,認為“握有執(zhí)法權的部門不應該跳過必要取證程序直接點評”“網警說話應更加慎重”。對于網警與大V的沖突,輿論各有看法??破詹┲鳌?/span>@三思逍遙”認為,校園欺凌的信息得到廣泛認可,警方需發(fā)布新通告否認;心理學家“@武志紅”等人則反駁并批判網絡臆測的不正之風,認為輿論把嫌疑人王某建美化,應當引起深思。
【輿論觀察】
目前,案件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警方并未發(fā)布相關調查信息。輿論關注點分散,以猜測和衍生討論居多,各類說法均引起了較大爭議。
1. 對涉案雙方評價兩極分化
總體來看,針對遇害男孩和嫌疑人的揣測較多,且分歧嚴重。對于遇害男孩,部分網民認為男孩是“熊孩子”“霸凌同學”“死有余辜”等;另一部分認為男孩不應承受來自大人的傷害,表達惋惜之情。對于嫌疑人,輿論多持“殺人不對”的觀點,如微信公眾號“中央政法委長安劍”的評論文章指出,這樣“替女報仇”的家長,法律絕不能容忍;少數網民認為嫌疑人是為女兒“伸張正義”,認可嫌疑人“以暴制暴”的行為。
2. 討論校園霸凌相關話題
該案件中是否存在霸凌行為,有待官方調查明確,但輿論對這一話題的討論卻很積極,不少網民認為教育部門治理校園霸凌不力,在該案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有輿論呼吁相關部門、學校以及家長重視校園霸凌現象。如《錢江晚報》的評論文章指出,當校園霸凌有增無減時,焦慮就會上升,如果最終看不到改變的希望,焦慮感就會轉化為暴力傾向。為王某建行為叫好的人們當中,多數是把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定位成霸凌行為的受害者。紅網的評論文章稱,希望從家長到學校,再到整個社會,更加嚴謹地看待校園暴力的本質,公正公開地處理校園暴力事件。
3. 反思自媒體造謠傳謠亂象
該案件中表現出來的自媒體造謠傳謠亂象,主流媒體紛紛予以批判。央視網的評論文章指出,在目前事件的真相還未被還原的情況下,輿論場卻被一些不和諧音所籠罩,這一現象需要引起重視?!斗ㄖ迫請蟆返脑u論文章也認為,“這一事件中某些輿論有點跑偏了”,執(zhí)法司法機關需要通過良好的執(zhí)法和案例宣導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的理性與良知。
4. 追問真相、要求公開信息
根據媒體報道,嫌疑人如何持刀進入教室等細節(jié)引發(fā)網民追問,其中不乏有聲音指責學校安保工作不到位。還有媒體追問案件真相,要求警方盡快公布關鍵信息。如《中國青年報》在評論文章指出,涉事家長的孩子是否長期受欺負,兩個孩子之間的糾紛是否存在霸凌,以及老師和另一方家長是否存在疏忽等等內情,還有待警方公布。
【輿情點評】
案發(fā)后5小時左右,當地通過政府新聞部門官微迅速發(fā)布警情通報,并在案發(fā)次日跟進進展,主動發(fā)布信息和統(tǒng)一發(fā)布渠道的做法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占據主動,值得肯定。但從輿論反饋來看,當地相關處置部門對風險研判不夠準確,輿情應對工作仍然存在多處不足,如輿論引導陷入雷區(qū)、社會面管控措施力度不足等,致使輿情逐漸失控。
一是輿論引導陷入雷區(qū)。首先,權威信息匱乏,回應速度跟不上輿情發(fā)展節(jié)奏。“@信州發(fā)布”的兩條通報限于案情和進展的簡要發(fā)布,無法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距離第二次通報至今已過去5天,這期間官方沒有跟進任何調查信息通報,導致各方揣測包括媒體調查不斷涌向輿論場,信息真假難辨。其次,缺乏針對性的引導工作。在調查“空窗期”內,對于輿論場上傳播的各類猜測臆斷,以及將嫌疑人塑造為“治理熊孩子的英雄”等不當言論,地方網警官微和部分網民呼吁理性看待,但涉事部門既未出面澄清,也沒有采取任何的引導措施,使得不實信息蔓延嚴重干擾了輿論判斷。第三,躲避媒體采訪,放棄輿論引導機會?!缎戮﹫蟆返让襟w在報道中均提到曾聯(lián)系相關部門進行采訪,但電話打不通或遭到拒絕,這種躲避媒體的態(tài)度也引起輿論不滿。
二是社會面管控乏力。按照中央政法委的有關規(guī)定,涉法網絡輿情引導要遵照依法辦理、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原則。從現有的信息來看,當地處置部門的社會面管控工作力度存在不足。第一,該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對網絡上傳播的案發(fā)現場及遇害男孩的圖片,網安部門未予完全查刪;針對遇害男孩及其家屬的網絡謾罵和攻擊,也沒有進行有效管控引導,導致當事人及其家屬受到二次傷害。第二,“米脂中學殺人案”發(fā)生后,陜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及相關部門加強矛盾隱患排查和社會治安綜合管理。上饒地方政府并沒有采取類似的社會面管控措施,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僅有學校在案發(fā)后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心理輔導,輿論對當地的校園安保工作一直存有疑問。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9年第16期)
法制網輿情監(jiān)測中心 車智良
編輯:劉音